人们常说“十个婴儿九个黄”,这里的“黄”指的正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病症,通俗来讲就是宝宝的皮肤、眼睛黄,以及小便黄。据统计,我国60% 足月儿及80% 早产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所以才有“十个婴儿九个黄”的说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病症,且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进入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可导致不可逆性、永久性的大脑神经损伤,引起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新生儿黄疸成为宝妈们揪心不已的事。如何解决新生儿黄疸呢?
正确认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在新生儿期出现的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在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3 d 出现,4~5 d 达到高峰,5~7 d 开始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3~5 d出现,5~7 d达高峰,7~9 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 周。宝宝精神状态、吃喝拉撒情况都好。生理性黄疸动态观察即可。
病理性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24 h 内出现,黄疸发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 周,早产儿超过4 周),或者退而复现。病理性黄疸会导致四肢、手脚心等身体多部位的皮肤变成黄色,病情严重时新生儿还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厌食、哭闹不安、抽搐、呼吸困难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部分病理性黄疸甚至可能会引起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出现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听力丧失、脑瘫等后遗症。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如感染、溶血、胆道闭锁、遗传、药物、母乳性黄疸、饥饿、便秘、出血等,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到医院诊治。
母乳性黄疸 很多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喂养不当引起的。孩子奶液摄入量不足,排便量减少,黄疸加重,建议按需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程度较轻,孩子精神状态好,吃奶量正常,那么就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只要持续监测孩子体重增长情况就可以,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平稳增长的话,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一般也无需停喂母乳。如果黄疸严重,宝宝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常见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换血疗法等。
光照疗法 蓝光照射是最常用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蓝光对胆红素的吸收较好,皮肤表面的胆红素接受蓝光照射后,可降低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胆红素,使其更容易从体内排出。蓝光照射治疗是目前宝宝治疗病理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
药物治疗 医生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开具适当的药物,如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或益生菌,输血浆和白蛋白,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降低血清游离胆红素。其外,一些中成药也被用于治疗黄疸。
中药洗浴法 在药浴中添加茵陈、黄芩、金银花、栀子等中药,利用洗浴疗法,发挥热蒸汽的温热刺激和气压作用,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促进代谢,吸收中药,达到外治内疗的作用。
小儿推拿法 给宝宝推一推、捏一捏,刺激宝宝经络、穴位以达到疏肝利胆、利湿退黄、清热凉血的作用。
换血疗法 这是治疗新生儿黄疸中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对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或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引起脑损伤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进行换血疗法。但此治疗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这种治疗主要应用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尤其要注意以下6 个方面。
其一,有肝炎病史的孕妇,需密切监控其血液中抗体的变化。分娩前后,对其本人和婴儿均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
其二,早开奶、早吸吮,增加母乳喂养频率,频繁的哺乳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若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配方奶补充。保证新生儿营养摄入,既有助于提高其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又可以增加排尿排便,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皮肤黏膜、巩膜颜色:如果孩子的皮肤黄疸范围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应及时就诊。
其四,观察孩子生命体征:如果孩子体温、呼吸、精神等出现异常;或者哭声、吸吮力发生变化,应及时就诊。
其五,新生儿出院后,家长应按时带宝宝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黄疸。
其六,适当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这对促进黄疸消退也是有帮助的,但要注意保暖,同时要避免宝宝眼睛被太阳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