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5-16 总第83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5-16 总第836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6期

科普

标题导航

肩背疼痛的中医四种辨证分型及疗法

发布时间:2024-05-16来源:《医师报》作者:夹江县人民医院 肖森睿  阅读: 5721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中医认为疼痛主要有两大原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很好理解,比如外伤致气血壅滞,寒随伤至,外邪入络,局部不通直接发为疼痛,多是实证;机体气血不足时,经脉、筋骨不得濡养,绵痛隐隐,多是虚证;再则气血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致局部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并引起疼痛,此为虚实夹杂。

对于肩背疼痛而言,中医有四种辨证分型,本文将介绍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法。

                                                                            气血亏虚型

此证型肩背疼痛者主要表现症状是肩部酸痛、麻木,且伴有肢体软弱无力之症,观其皮肤,可见缺乏光泽,观其神态,可见神疲乏力,观其病变部位,可伴有肌肉挛缩和肩峰突起之症。舌质淡,脉细弱且无力。

治疗此证型的肩背疼痛时常使用的中药方剂为秦桂四物汤加减。此方具有养血益气和疏经散寒之功效。

                                                                              风寒侵袭型

此证型肩背疼痛者疼痛程度较轻且病程较短,疼痛部位也较局限,疼痛类型以隐痛或钝痛为主,或可伴有麻木感,对上肢活动通常不会造成影响,局部皮肤发凉,热敷或按摩后疼痛即可缓解,患者舌苔白,脉浮或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

此证型患者普遍是局部陈旧损伤或平素体虚,风寒之邪趁虚侵袭肌肤经络并阻于肩部,使得此处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疼痛。治疗时应以通经络、止痛和祛风、散寒为主。临床上治疗此证型的肩背疼痛时常用通络止痛和祛风散寒功效的蠲痹汤加减。

                                                                               寒湿凝滞型

此证型肩背疼痛者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且疼痛可向远端放射,通常情况下,日间症状较轻,夜间症状加重,而病程较长,疼痛可对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造成影响,肩部表现为畏寒、怕冷,有麻木感和沉重感,得暖后症状可稍微缓解。舌质胖,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此证型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因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所致,或是因休息时不注意保暖,寒湿之邪趁虚而入。治疗时应以化瘀、通络和散寒、除湿为原则,可用方剂:乌头汤加减。

                                                                               瘀血阻络型

此证型肩背疼痛患者多因外伤所致,如肩背部受到撞击,或是跌扑、闪挫等,外伤可致瘀血阻滞并引起疼痛,除疼痛外,受伤部位皮肤还可伴有青紫、红肿等情况。一些患者并没有明显外伤史,但仍会有上述症状,此种瘀血阻滞多是因气滞所致。

此证型肩背疼痛多为掣痛或刺痛,也可对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造成影响。治疗时应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舒筋以及通络、疏肝功效的药物,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可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或活络效灵丹。

                                                                         中医理疗治疗肩背疼痛

除了中药治疗肩背疼痛以外,还可以辅助以中医理疗方式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中医推拿 对患处进行推拿按摩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这是由于推拿按摩具有促进血液流动、温经通络和散寒止痛的作用。

中药外敷 利用中药热奄包进行热敷可在热力的作用下将药物中的有效成份透皮吸收,快速入血,并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处,可迅速促进炎症吸收的同时,还可温经散寒、缓解疼痛、除湿化瘀。

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针刺和艾灸均可对靶穴位进行刺激,进而可疏通经络,不仅具有十分理想的止痛效果,还可改善因疼痛引起的肩周关节活动受限。

科普5月16日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