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这种病症在我国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10%~3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引起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关注。那么,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应如何应对呢?
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酗酒、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诊断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和颜色,发现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等病变。病理活检则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
消除病因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需接受抗菌治疗,药物性胃炎患者需调整药物使用等。
饮食调养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等)等。此外,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预防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预防癌变是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癌变病灶。一般来说,建议每1~2 年进行1 次胃镜检查。
积极治疗伴随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伴随疾病可能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增加癌变风险。因此,积极治疗这些伴随疾病对于预防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同时,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胃黏膜的刺激。
警惕并发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