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5-16 总第83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5-16 总第836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6期

科普

标题导航

如何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

发布时间:2024-05-16来源:《医师报》作者: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瑾媛  阅读: 6632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内通常在急诊科进行诊治,之后按照病情需要转运到相关辅助科室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转运过程看似短暂,实则危机四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病情突然变化,加速病情恶化。那么如何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移运用过程中的护理风险?

                                                                                   风险意识健康教育

落实风险意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应提高急诊科相关医护人员实施医疗救助工作的责任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理论培训和技能操作优化,促使医护人员掌握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救治的流程,以及在诊治期间存在的潜在病变先兆。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以及吸痰、供氧等救治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急救器械的使用规范。

                                                                                 危重患者分级转运

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转运过程中,遵循分级转运原则,按照患者生命体征和呼吸循环支持等指标综合分级,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配备符合等级的转运人员和装备。

Ⅰ级患者病情状况比较严重,随时有威胁生命安全的风险,在急诊采取相关治疗措施之后,生命体征还不稳定,测量GCS 评分< 9 分,需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并应用2 种以上的药物,需要配置转运护士、主管医生、专科护士。配置物品包括:气管插管用品、微量输液或注射泵和移动电话。

Ⅱ级患者具有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风险,采取治疗后病情稳定程度较高,GCS 评分9~12 分,需为患者进行人工气道支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转运期间需配置一名转运护士、一名值班医生,要使用便携式转运监护仪、便携式氧气袋、便携吸引装置、AED 和相关的急救药物。

Ⅲ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程度较高,GCS评分>12 分,无需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支持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只需要一名转运护士,负责低危险管道管理和病情病变观察即可。需配备充足的氧源、指脉氧仪、简易呼吸器及相关附件用物和急救药物。

                                                                                   转运流程

评估分级 转运前需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确定需要转运后由急诊科护士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相关指标,由主管医师共同分析评估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可行性。

沟通解释 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做好风险告知事项。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病情变化,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充分准备 准备抢救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确保转运途中使用的器械性能良好。根据患者病情携带便捷式呼吸机、血氧饱和仪、氧气袋,以及多巴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物。

转运前还需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进行检查,同时建立输液通路,便于大出血患者能够保持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保障患者安全。若患者出现昏迷,出发前要对患者气道情况进行评估,保持气道通畅,各项管路连接处必须紧密妥善固定,对于出现焦躁不安的患者给予约束,适当为患者注射镇静剂。

正常转运 转运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保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头部一侧,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口腔内分泌物及时清除,观察各个导管是否有移位滑脱的现象。如出现紧急情况,就地进行救治。

总结评价 转运后到达交接科室,由护送人员与接收护理人员核对患者信息,将患者搬运至病床交代病情以及急诊处理救治方案。如何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转运交接单接收之后,双方需要签字确认。

科普5月16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