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高血脂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三高”患病人数已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可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问题。颈动脉粥样斑块在脑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卒中的发生,因此提高易损斑块的识别能力,对预防此类疾病十分重要。
颈动脉斑块与卒中风险评估
易损斑块定义为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发生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常见的病理学特征有富含脂质的坏死、纤维帽变薄、斑块内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等。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的理想窗口,目前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血管部位及密度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其在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不稳定甚至破裂中起重要作用,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能定量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其有助于缺血性卒中发病与复发风险评估、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
超声造影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 新生血管“金标准”
超声造影技术是通过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像中血池与组织的对比度,不仅能够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率,还能够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以及斑块内出血。有研究显示,斑块超声造影增强与其内新生血管密度呈正相关,超声造影增强程度越高,代表新生血管越多,提示斑块易损性越高。国外有学者用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现超声造影评估新生血管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声造影通过增强血流及组织回声对比,明显提高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显示率,是无创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金标准”。
有学者指出,斑块表面溃疡与斑块脂质核心的坏死性改变有关,溃疡中形成的血栓性物质进入颅内循环,是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发生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斑块表面,有研究比较了超声造影和常规二维超声检测斑块溃疡的准确性,发现超声造影在有破裂、血栓形成和纤维帽破裂的斑块上比常规超声更容易发现溃疡。超声造影识别斑块表面溃疡,对易损斑块判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具有显像效果好、实时成像、定量分析、操作简便、无辐射、创伤小、可观测面广等诸多优点。然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硬化性斑块所致衰减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显示,测量部分指标时易受患者呼吸、吞咽等动作以及移动探头的影响。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新进展
超声造影三维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及其新生血管是三维立体结构的,该技术通过对斑块及新生血管整体造影信号的采集重建与后期处理,将斑块整体及新生血管的走行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与超声造影二维成像技术相比观测面更广泛、直观性更强。国内已有研究发现,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空间分布特点,对其显示情况优于超声造影二维成像。
分子靶向超声造影技术 已有动物模型试验研究显示,靶向性的微型气泡造影剂在损伤动脉血管内膜存在明显的黏附效应,而在正常血管没有。靶向超声造影有望成为检测早期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手段。
总之,超声造影可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大小、位置、范围、形态、新生血管及表面有无溃疡等,尤其在新生血管方面独具优势,因此对临床医师预测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指导临床医师早期干预降低患者卒中的风险,还可通过监测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评价其疗效。今后随着超声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以及多种超声成像技术取长补短的联合应用,将更加全面、细致地评估颈动脉斑块,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降低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