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13 总第84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13 总第840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0期

肿瘤心脏病学专栏

标题导航

大模型首发 肿瘤心脏病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4-06-13来源:《医师报》作者:融 媒体记者 黄晶  阅读: 920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18983308419.png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2016 年6 月5 日,张运院士、夏云龙教授等几位专家围炉夜话,探讨了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状况,并决定要将其引入国内。这次会议犹如火种,在中国燃起学科发展的希望,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在中国发展的肇始,这也是“6.5 肿瘤心脏病日”的由来。

6 月2 日,2024“6.5 肿瘤心脏病日暨第五届全国肿瘤心脏病宣传周”活动在大连开幕。会议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刘基巍教授担任主席,围绕“ 抗癌之路‘心’篇章 ”为主题开展多场学术讲座与科普讲座,后续系列学术科普活动将在6 月3~7 日以线上形式开展。

image.png

        院士寄语

                                                                           肿瘤心脏病学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密切配合,除了心脏科、肿瘤科的参与外,还需要影像、放疗、药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中国工程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表示,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处理肿瘤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监测等复杂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大模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表示,多项肿瘤心脏病学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火热开展,未来将加强我国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期待通过现代医学与前沿科技的融合,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和科研得到进一步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詹启敏表示,众多心脏病学专家和肿瘤学家积极投身于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探索研究中,极大地提升了临床抗肿瘤治疗的安全性,也进一步增强了肿瘤心脏病学在医学界的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成为推动医疗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会主席感悟

                                                                   长风破浪 学科发展必将突破瓶颈


“感慨、感谢、瓶颈、差距和希望”,夏云龙院长用五个关键词概括了近十年来致力于肿瘤心脏病学科建设的心路历程与发展现状。

“肿瘤心脏病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力量,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夏云龙院长表示,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两个大学科交叉融合,真正扎扎实实地给每位患者解决临床难题还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大范围地发展,需要我们拓展路径、突破瓶颈。

“2016 年,在肿瘤心脏病学科创立之初,中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八年过去,差距渐现。”夏云龙院长介绍,在丹麦肿瘤康复中心,几乎每位肿瘤患者在化疗方案确定后,都要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制定随访时间点,确定做心脏超声、心脏标志物的相关检测,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肿瘤心脏病学已开始在社区推动了。

“我们要正视差距,对未来允满希望。肿瘤学科的专家越来越认识到肿瘤治疗导致心血管损伤的重要性,积极干预是延长该类患者愈后的关键。”夏云龙教授强调,打开学科交叉融合大门的关键在于筛查评估,在医学专科越来越细化发展的当下,医生无法掌握非本专业庞杂的知识体系,肿瘤医生要想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非常困难,而“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大模型”的发布,打破了这一专业壁垒,建立了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面对当前的困难,夏云龙教授仍充满雄心壮志,他相信肿瘤心脏病学必将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未来。

专家心声

                                                             道阻且长 肿瘤心脏病学已硕果累累


“肿瘤心脏病学在各位专家的积极探索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召开了许多有声势的大会,产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张勇教授指出,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极高的社会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训难、一体化诊疗落地难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完善。

作为肿瘤心脏病学最早的践行者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志仁教授早在2015 年即开始在肿瘤医院开展肿瘤心脏病专科建设的尝试。他表示,在202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心血管领域未来发展规划中,近半数专家提及了肿瘤相关心脏病的课题,他本人获评的所有项目皆为肿瘤相关心血管病问题,这说明相关问题得到了重视。同时,张志仁教授还呼吁,要从国家政府部门由上而下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发展,将肿瘤心脏病学相关诊疗纳入DRG 评价体系中,全面推动学科发展。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表示,在国家卓越行动计划的推进下,向国家经济发展署和中国科协申报,获批了高起点新《Journalof Cardio-Oncology》(亚洲第一本英文肿瘤心脏病学杂志),由夏云龙院长担任主编,期刊面向国际传播,将成为肿瘤心脏病学立体化、全方位学术传播、学术交流体系的重要平台。

“2019 年, 我在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期间,成立了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梁军教授表示,八年来,我见证了学科由小长大的过程。2021年,CSCO 发布了第一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诊疗指南,2023 年进行了更新,与2023 年欧洲肿瘤心脏病学诊疗指南相比,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健康中国2030”对肿瘤防控效果提出了5 年生存提高15% 的要求,这需要各学科的共同努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期待肿瘤心脏病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悦教授对为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中青三代专家表达了感谢之情。他表示,在张运院士、韩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和张志仁教授,以及樊代明院士、梁军教授等高屋建瓴地引领下,肿瘤心脏病学有了自己的指南,被写入了研究生教材,学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夏云龙院长、刘莹主任等中坚力量的积极推动下,肿瘤心脏病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他强调,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参与,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整合,将为肿瘤心脏病患者带来巨大的获益。

B-p002-N60019-1-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