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在人群中约有5% 的发生率,大部分患者是过多的胆汁在胆囊壁上附着而形成,所以属于胆固醇性息肉,无需进行手术治疗,但也有部分存在癌变风险。很多人对胆囊息肉相关知识认知不足,不知晓如何区分良恶性,也不知晓什么情况下该手术干预,本文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胆囊息肉是一种病吗
胆囊的功能主要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进行收集和储藏,犹如一个“小仓库”,而胆囊息肉也被称作“胆囊隆起性病变”,是胆囊壁上出现向腔内突出的息肉样隆起性病变,严格讲这并不属于一种疾病。在临床中可以分成恶性息肉和良性息肉,良性息肉又包括两类,分别是:以组织异位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等为代表的假瘤性息肉,以脂肪瘤、血管瘤、腺瘤等为代表的良性肿瘤性息肉。在症状表现方面,很多患者患病后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基本上都是在B 超检查中发现,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脂肪类食物不耐受、腹胀、阵发性呕吐、间歇性右上腹不适等症状,与慢性胆囊炎有着相似性,容易被误诊。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部分类型的胆囊息肉存在癌变风险,会发展成胆囊癌,比如胆囊腺瘤性息肉;而胆囊腺肌瘤、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等假瘤性息肉,则无癌变风险。另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大小与癌变风险成正比,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mm,存在37%~88% 的癌变率,如果直径小于10mm 大部分为良性,病变性质可以维持多年不改变。此外,患者年龄超过50 岁也与胆囊息肉癌变风险存在一定关系,患者伴随胆囊结石也是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都需要患者提高重视程度。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患上胆囊息肉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只需要定期检查、控制饮食等,是否达到手术标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0 mm,同时不存在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只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情发展,无需手术处理。
2. 属于有癌变风险的息肉类型,但是直径小于10 mm,患者年龄小于50 岁,且无症状,暂时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3. 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 mm,同时胆绞痛症状明显,即便患者年龄较小,也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4. 不仅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 mm,还伴随其他癌变危险因素者,要尽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目前胆囊切除术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适合的患者不同。针对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0 mm、有蒂、数量多的患者,考虑为假瘤性息肉,首选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针对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 mm,还同时存在癌变危险因素的患者,考虑为肿瘤性息肉,可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冰冻切片病理检验,如果结果显示为癌性息肉,且肿瘤局限于黏膜,直接进行胆囊切除术;如果浸润肌层,要扩大切除范围,进行淋巴结清扫、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等。
总而言之,胆囊息肉的诱发因素较多,比如长期不吃早餐、长期饮酒、高脂肪饮食,都容易导致胆汁淤积,逐渐形成息肉;另外,患有慢性胆囊炎,也容易因为炎性组织会增生逐渐形成息肉。因此,在生活中要积极的控制饮食、积极的治疗慢性胆囊炎,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有效预防胆囊息肉。即便患病也无需过度担忧,排查癌变危险因素、检查息肉直径大小,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