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由我接收转入我院的,但急救车到达时我并没有在医院,患者入院当晚就得到确诊,是夜班专培生的功劳。
患者70 岁,整个右上肺年轻时完全被肺结核破坏,造成气管扩张扭曲。令人惊奇的是,左肺代偿性增生,竟然占据了一小半的右胸腔。患者在我的门诊随诊已经二十多年了,出现呼吸困难时适逢我在外地。于是经过急诊室,按肺炎收住外院。我和当地医院的肺科医生联系过,他们觉得病情不重,已经准备让患者出院了。但家属却坚持认为病情不轻,一定要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疗中心看过以后才回家。
岂料,患者转院当晚,便因呼吸窘迫而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并于当晚确诊了新冠肺炎。那天值班的专培生告诉我,看到CT 上的毛玻璃影结合临床表现,他立刻就送检新冠了。
新冠并未成为“过去时”
新冠肺炎如今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过去时。大概因为如此,患者在外院住院一周间,也没有人想到过检查一下。
起初,患者感染指标不算明显,缺氧程度也不算非常严重。但正因为只是单纯凭借医疗客观指标,才导致了诊断延误而使病情加重。是在患者家属再三坚持下才得以转院的。这一次,家属直觉的重要性超过了医生的判断。
患者到达时,值班接诊的是位第三年的专培医生。很显然,我们在培专培生的读片能力已经比外院资深主治医师们还要高出许多。
新冠治疗已经很成熟,转院两天后患者开始好转。可是,患者在外院期间一直没有进行隔离,通知他们后,估计那家医院会有不少医护以及同室患者需要隔离。
回过头来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各单项虽然都不很严重,可放在一起几乎符合新冠的所有特征:炎症指标多项升高;白细胞总数不算特别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减少;轻度肝功能异常;更重要的是,凝血功能指标,尤其是二聚体异常。
患者是我的门诊患者,在我管理的二十多年中,肺功能损伤虽然非常严重,此前却连一次住院都没有过。我们有个囊性纤维化项目,我把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几乎所有新进展都应用到了其他性质的气管扩张情况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今晚值班,去看过患者。值班的住院医师告诉我,他已经把我们当年关于新冠的文章找了出来,转给了管理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患
者的表现与检查结果都和文章中总结的非常一致。
当年,讲解新冠诊治的报告曾经是我的一项大任务。专业与非专业听众累计不下百十万人。报告的依据就是当时我们自己总结的数据。其中一个,就是强调CT 上的局灶状毛玻璃影对于诊断的重要性。
当时的文章作者都是专培生或住院医师,都已经毕业了。如今,还有新的学生继续借鉴着这些经验,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便是如此吧。
目前,患者已顺利拔管脱离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