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3-21 总第82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3-21 总第829期
返回上层

总第829期

发布时间:2024-03-21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十大医学泰斗

发布时间:2024-03-21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欣闻   阅读: 883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十位泰斗,是十大标杆,也 眼 辈,是学生敬仰的老师,也是患者 是十面旗帜;他们是同行仰望的前 中 的 大 医 。 从 无 到 有 , 他 们 是 各 学 科 领 域 的 先 驱 者 、 奠 基 人 ; 从 弱 事 到强,他们引领着新中国医疗卫生业 蓬 勃 发 展 , 迈 向 辉 煌。                                                              

                                                                     王振义   中国血液学开创者之一

   他是中国血液学开创者之一,是中国 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开创性地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白血病诱导 分化疗法,成功地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 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诱导分化 理论的临床基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他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创造性地提出“全 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法,使得急 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 病,该成果被誉为“中国方案”,并被国内外权 威指南指定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金标准 方案,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 授王振义。

                                                                   俞梦孙  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是著名航空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是 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58 年,他成功地将我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 装置送上蓝天,开创了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事业;1972 年,他带领团队早于美国 7 年构建了火 箭弹射时人体脊柱的系统响应模型及其安全标准, 解决了零高度弹射救生医学难题;他先后完成了 3 种高技术电生理仪器系列产品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全 信息动态心电图记录的空白;他开发研制的睡眠检测 床垫对疾病预防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 医大学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俞梦孙。

                                                                          邱贵兴 让中国骨科分型走向世界

    他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尤其在脊柱畸 形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特发 2 性脊柱侧凸的中国分 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对指导脊柱侧凸的诊 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脊柱侧凸治疗跻身国际先进水 平;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进行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 列研究及临床应用”改变了无数脊柱侧弯患者的人生命运,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 (TBX6),为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咨询、早期诊断及早期 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名誉主任邱贵兴。

                                                                         徐守春 心血管麻醉创始人 高血压防治践行者

     他是中国心血管麻醉早期研发者之一,早年跟随吴英恺 院士,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到解放军胸科医院,再到阜外医院, 亲历了阜外医院的诞生、成长和发展;

     他与体外循环研究小组同仁成功研制了阜外医院首台体外 循环机“北京一号”;他改进半身体外循环法,避免了患者术 后腹腔器充血并发症;首次发现体外循环手术后引发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病例,并开展紧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多例患者。晚年, 他把精力投入到高血压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研究血管紧张素抑 制药对手术时停跳心脏的保护作用,开辟保护心肌新领域。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守春。

                                                                              顾复生   战火中走出的心血管病专家

   她在战火中成长,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荣立个人一等功。 

    她携国之重托,前往前苏联学习,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女博士、 国内首个成功安置永久性埋藏式起搏器的专家,领导成立了国内首 个冠心病监护病房。 

    她专注心血管疾病,领导组织了北京地区首次风湿性心脏病普 查,并建立起临床风湿活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牵头进行猝死复 苏的临床研究,挽救了大量生命;她进行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研究,在 她的治疗和指导下,心内科 30 年来对数百例房颤患者进行药物转复, 未出现 1 例栓塞等并发症。

    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顾复生。

                                                                           朱元珏  国内间质性肺疾病 治疗领域的开创者

    她因“组织需要、治病需要”结缘呼吸, 自称“打不走、赶不掉的呼吸派”。

     她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 工作,在内科和呼吸系疾病领域有着丰富的临 床经验;她手把手建立起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 并带领科室,在我国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和研 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她对急慢性肺损伤以及肺组织修复过程中肺 纤维化发生机制和干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系统 研究,并针对我国在间质性肺疾病领域的空白, 对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发病 机制和新的治疗进行了广泛探索,率先在国内主 持开展多中心特发性肺纤维化抗纤维化治疗研究。 

    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朱元珏。

                                                                          董怡  与中国风湿病学事业一同成长

     她从事临床免疫及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研究 工作数十年,是我国著名风湿病学专家。 

     为解决中国风湿病患者奔波求医之苦,她与张 乃峥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风湿免 疫学组,后正式成科,改变了我国无数风湿病患者 的命运;她探索多种自身抗体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提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 等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的开拓者 和倡导者,并积极开展对白塞病、血管炎等疾病的研 究;她筹办第九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大会,让中 国首次成为世界风湿病学界的“主场”。 

    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董怡。

                                                                          潘长玉  带领中国内分泌学走向世界

    她是我国著名内分泌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内分泌 及糖尿病医教研工作,是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创科主 任,先后创建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及全军内分 泌代谢重点实验室,并开拓性地建立了解放军总医院糖 尿病联合门诊和糖尿病教育中心。

     她先后参与或牵头近百项国际和全国多中心临床干预 研究,主持和参与 80 余项国内外新药在中国的注册临床 和长期药物干预研究,并代表国内糖尿病学界参与广泛的 国际医学交流,扩大了我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同 时也把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观念引入国内的临床实践, 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

                                                                         林善锬    现代肾脏病专业的 “创始人”与“推动者”

    他“下过乡”“留过洋”,与我国肾脏病学奠基人邱传 禄教授一起建立华山医院肾脏科,开创了中国肾脏病专业,是 我国肾脏病学和水、电解质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

     他致力于推广慢性肾脏病(CKD)一体化治疗,积极引进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心、肾、糖尿病 等疾病中的作用,低氧诱导因子与 CKD 贫血的肾脏生理机制, 始终引领当代肾脏病的前沿焦点,在 CKD 及并发症的防控中具 有重要意义;他带领国内学者探索中国肾脏病患者、尤其是透析 患者的现状,开展全国肾脏病医生现状登记项目,建立中国自己 的肾脏患者数据库;作为肾脏病学领域的杰出教育家,为我国培 养了大批卓越人才。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林善锬。

                                                                              翁心华   感染界的“福尔摩斯”

    他长期从事感染与传染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各种感染 性疾病,尤其是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细菌与真菌疑难 重症感染,以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治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临床实践 与研究,被称作感染界的“福尔摩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还没有感染病科,只有传染病科。一 字之差,但内涵大不相同。在他和同行的积极推动下,传染病科于 1999 年正式更名为“感染病科”,极大地拓宽了学科的内涵,使学 科与世界接轨,开创了我国感染学科发展新局面。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翁心华。

p0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