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 通讯员 罗衬章 邵 郁菲)从镇街医院到市属医院,再到医教研齐头并进、 强势发展的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 一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中心——东莞市塘厦镇 的医院华丽蜕变,闯出了一条“涅槃重生”之路。
2020 年 12 月 29 日,蜕变的齿轮开始转动,东莞 市政府和广东医科大学签署校地共建协议,共建东莞 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远在广东湛江的邵义明(原担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 二医院副院长)在四个月后奔赴到 500 公里之外的东 莞,受命担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 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当时,这所 150 多亩的花园式医院正处于患者流失、人才缺乏、 专科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等一系列窘境中,他意识到 要让医院迅速发展起来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征程。尽 管如此,邵义明依然坚定地告诉自己:“困难就是契机, 我的定位就是承担使命,认真地去把工作做好。”
三年后,他带领医院在医教研各领域实现“弯道 超车”。在第九届医学家年会上,邵义明荣获“十大 区域领导力院管专家”荣誉。
孔雀东南飞 人才聚东莞
“人才流失匮乏是医院 最大的短板,我们迫切需要 高层次人才来带动临床、科 研和教学。”秉持着稳住人 才、夯实基础、再求发展的 基本思路,邵义明从人才引 进一系列政策入手。广东医 科大学为医院创造了充分条 件:给予 100 个大学编制, 各学院还通过“基础 +临床” 模式赋能医院发展。医院即 刻跟上脚步,逐步推行了“头 雁计划”“百人计划”,建 立“引、培、服”全链条全 闭环管理机制,吸引全国各 地的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 到东莞。至此,实现人才带 动各专科在临床技术、科研 创新等领域的发展由小到大, 由弱变强的目标指日可待。
“迅速建立起这么多学 科,这得需要多少人?”
邵义明毫不犹豫地说 出了一系列数据:校地共建 三年来,医院累计引进博士 等高层次人才 196 名,占比 13%;现有博士 183 人,是 校地共建前的 61 倍;通过 大学资源引入近 120 名双聘 专家……几乎在每一位高层 次人才引进前后,邵义明都 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医院 的现状和发展愿景,希望达 成共同的奋斗目标。
邵义明重视科研创新, 强调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相 辅相成的重要性。目前,各 专科以临床问题为源泉,通 过临床与科研的联动、衔接, 不仅为治疗提供精准有效的 指导,科研成果也屡创新高。
校地共建前,医院多年 仅有2篇SCI期刊论文。如今, 医院发表SCI论文250多篇, 累计 SCI 文章的影响因子突 破 1500 点,单篇最高影响 因子 105.7。此外,获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从 0 到 5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区域重点项目在东莞医 疗系统实现零的突破,各类 科研经费超过 4400 万元。
“巩固基础后 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关键”
“医院要发展,就得有 新意!”三年多时间里,在 一批批高水平专家学者中, 在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革新 中,医院实现了一系列“第 一”:东莞首例微创腹腔镜 机器人手术;首例机器人 辅助脑起搏器植入;首例肿 瘤低温消融;首例人工肝治 疗;首例体外膜肺氧合下支 气管支架植入;首例孙氏手 术;首例 A 型主动脉夹层手 术……这些突破性技术与方 法的成功应用,不仅开创了 医院历史上的新篇章,更为 医疗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带来 了新的可能性。
医院在取得巨大进步的 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更加 先进、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 式,不仅彰显了医院领导的 远见以及卓越的决策能力, 也体现出了医务团队的团结 协作与专业能力。这些突破 性的手术和治疗方法的成功 开展,在造福患者的同时, 更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和广泛的认可。这一连串的 医疗成就无疑为医疗行业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 心,标志着医院顺利进入高 速发展的“快车道”。
此外,邵义明重视医院 文化的打造与创新,其中新 院徽的发布便是医院文化创 新的重大举措。他指着新设 计出来的院徽,高兴地对记 者说道:“这枚新的院徽, 是不是很像鲲鹏展翅?”“大 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 九万里。”新院徽体现出 他对在莞深融合区建设具有 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区域医疗 中心、医学高地的追求。而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 医院便是这只展翅高飞的大 鹏,不断突破创新,始终以 高昂的精神姿态追逐梦想。
“想把在外奔波的患者留下来”
步入医院时,你会发 现被郁郁葱葱的绿树所包围 的新大楼。走进门诊大楼, 不管是热情的导诊,还是一 台台操作便捷的自助机器, 亦或是摆放在大堂中央的钢 琴,都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 温暖与安宁。值得注意的是, 院内的每个诊区都是以人体 部位为单位命名,分为头颈 部诊区、胸部诊区、腹部诊 区、四肢及脊椎诊区等,有 效解决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 不知道挂哪个科室的困扰。
邵义明叹了一口气: “三年前,这栋楼还是空 着的,缺患者、缺医生、 缺设备。”
邵义明不仅是广东医 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的院长,还是重症医学领 域的专家。初到重症监护 室的时候,他发现, ICU 里只有 7 名医生,17 张病 床,经常只有 6~7 个住院 患者,其中,高危病重的 患者占比不大。对此,他 解释道:“科室底子薄, 不敢收急危患者,东莞和 深圳、广州地理位置也比 较接近,所以患者能转院 的都转院了。”
“到了医院,我就想 着,怎么才能留住那些危重 的患者。”邵义明强调,“急 诊和危重患者的治疗是有 必要的,慢性病患者大多不 愿意去大城市看病,他们更 愿意就近看病,我们现在最 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解决 这个问题。所以,在医院的 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之前, 我们的短期目标,就是留住 不愿意离开的患者。”
打造“一急一慢”学科群体系
确定目标后,针对“走 不了”“不想走”的患者, 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 急一慢”两大学科系统, 即危重病救治和慢性病健康 管理。由于邵义明在麻醉和 重症医学方面的经验丰富, 对不管是内科还是外科的每 一个运作环节都了然于心, 可以在打造“一急一慢”两 大学科系统中发挥出最大优 势。不仅如此,多年来对医 院的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 积累,让他能够迅速将各个 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 保证在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 中,各个部门能够顺利运转, 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自校地共建以来,着 力于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救 治能力,“六大中心”逐步 建立起来,分别有:胸痛中 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 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 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急性 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其 中,胸痛中心已通过国家标 准版胸痛中心的认证,这标 志着医院对急性高危胸痛 的综合诊疗水平达到了国 家标准。邵义明说:“与以 往不同的是,一些心梗、心 跳骤停的患者,现在基本能 救回来。胸痛中心也常态化 开展了很多以前不能做的 复杂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 比如抢救心脏破裂和颈动 脉断裂的重症患者。”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 医院设立了由健康体检科、 慢性病管理科组成的健康 管理中心,综合开展健康咨 询、疾病筛查、科普、生活 指导、健康档案管理、体检 报告解读、慢性病预防与康 复、专家门诊预约、随访跟 踪管理、检后 MDT 会诊全 过程健康管理服务。
至此,医院围绕“一 急一慢”,学科建设大方向 走中心化,小方向走专科、 亚专科化,逐渐搭建起了“四 梁八柱”——25 个大临床 中心、68 个临床专科、26 个医技专科、23 个教研室、 38 个共享护理单元。校地 共建前,医院仅有省、市重 点专科各 1 个(中医经典 科)。经过三年的努力,医 院新增了整形外科、急诊医 学科等 2 个省级重点专科, 以及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 科、普通外科等 10 个市级 重点专科。
“医院发展非常迅猛, 从原来 600 张床位到现在的 1288 张床位。”面对个别 科室“一床难求”的难题, 邵义明补充道:“铁打的 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采 用‘全院一张床’的共享 护理单元创新模式,即所 有护理单元中的病床,各 个专科都可使用。每一个 护理单元的床位均可提供 给每一位专科医师。”
“希望患者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以前我们用传统的 手段治疗肺栓塞,现在引 进了专业设备,可以进行 介入治疗。”邵义明举例说, 过去不少患者在当地被诊 断为肺栓塞,但因为路途 遥远无法外出就医,病情 延误,甚至错过最佳救治 时机。现在医院有了高端 治疗技术,患者可以在当 地及时得到救治,免去了 奔波之苦。
邵义明认为,要达到 优秀的医院标准,仅靠引 进先进设备是不够的,还 要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 高水平的医疗团队。“我 们希望通过提高各个科室 的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来 增强医院自身实力。”
邵义明告诉《医师报》 记者,医院仍有很大提升 空间。目前,医院在消化 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传统中医 诊治等领域拥有良好口碑, 但还需要做得更多。在他 的设想中,两年之内,医 院要在半径 30 公里的范围 内树立好更多重点专科和 特色项目的口碑,而加强 专科建设、优化服务流程、 并增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是推进实现该目标的关键。
鲲鹏展翅,腾飞在即。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 医院也正乘风而起。邵义明 坚信,医院将立足新起点, 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三级甲 等综合医院为目标,为建成 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医疗高地 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