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3-21 总第82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3-21 总第829期
返回上层

总第829期

发布时间:2024-03-21

科普

标题导航

脑出血患者该如何护理?

发布时间:2024-03-21来源:《医师报》作者: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 苏美华  阅读: 7386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一种原发性、非 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疾病,其发病是疾病、 生活、药物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患者将出 现头晕、头疼、肢体无力、说话困难、麻木 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 了极大影响。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 

    疾病因素 高血压是诱发脑出血的高危 因素,当患者情绪激动或者过于劳累时,便 可能引起患者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经出现 病变的脑血管破裂而出现出血的情况;脑动 静脉血管畸形、动脉瘤、白血病、血友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有血管性病变、凝血障 碍疾病的患者诱发脑出血的概率也较高。 

   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 吸烟、过量饮酒、 身体肥胖、暴饮暴食等都将增加脑出血的风 险;长期睡眠不足、长期熬夜也是脑出血的 危险因素,人体在此情况下容易出现血压升 高的情况,从而可能引起脑动脉硬化,继而 诱发脑出血。

    情绪波动 当出现情绪剧烈波动时,人 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增加,可导致出 现心跳加快的情况,此时血管急剧收缩,血 管就容易破裂,从而增加脑出血风险。

   气候因素 如寒冷季节可导致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概率;气候变化对 人体内分泌产生一定影响,血液黏稠度、肾 上腺素升高,将增加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 加脑出血的概率。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哪些表现?

    脑出血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表现,少 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疼、肢体乏力等表 现,在发病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可不同症状, 且症状轻重由出血量及出血位置决定。

    深度出血患者可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 头晕、呕吐、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表现, 出血量较大患者可出现昏迷;脑叶出血患者可 能出现头疼、呕吐、癫痫发作、幻嗅、幻视、 偏视等症状,但是肢体瘫痪较轻,一般情况下 不会出现昏迷;脑干出血患者可出现突然头痛、 呕吐、眩晕、复视、眼睑下垂、心律失常等情 况;小脑出血发病会比较突然、眩晕与共济失 调明显,部分患者伴有频繁呕吐及头后脑疼痛 等症状;脑室出血量较少患者可出现头痛、呕 吐等症状,出血量多可出现快速昏迷并逐渐加 深、四肢肌张力增高、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肺 水肿等表现,病情较为凶险。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伴随症状:第一,说 话含糊不清,难以理解别人说的话;第二,脸、 胳膊、腿等突然麻木、无力或者瘫痪,通常 情况下发生在身体一侧;第三,单眼或者双 眼视觉突然模糊、变黑或者出现双影;第四, 行走困难,出现绊倒,或者突然头晕而失去 平衡与协调能力。

                                                                脑出血患者应该如何护理?

    正确、科学的护理措施不仅能降低脑出血 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 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缓解的进程。对于脑出 血患者的护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生活护理 脑出血患者在进行抢救治疗 后,需至少卧床休息 2 周,在此期间及身体 康复期,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生活护理。首先, 患者头部不能抬太高,可左右缓慢移动,定 期对患者四肢进行小幅度活动及按摩,促进 身体血液循环;然后,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 整洁的生活环境,定期打扫居室卫生,定期 为患者更换衣物及床上用品,预防褥疮出现; 最后,对患者自身的卫生进行清洁,可用温 毛巾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并做好口腔护理 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按时服药,病情监测 高血压是导致脑 出血的重要原因,需遵医嘱按时定量让患者 服药,不能随便改变服药剂量或者随意停药, 以免血压出现波动而影响病情;严密监测患 者病情,一旦出现不良情况,需及时同医生 沟通。

    饮食调理 是脑出血患者护理的重要方 面,在日常饮食中,需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 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蛋白质,还需避免摄入 辛辣、过甜、过凉等刺激性食物,需保持饮 食清淡、低糖、低脂。

    心理护理 瘫痪在床的脑出血患者,可 能会出现抑郁、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家属需细心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 沟通交流,耐心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消除患者的不 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科普3月21日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