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勇攀重症医学这座高峰,用精湛的医术,温 暖的仁心为重症患者带来希望 , 解 除 病 痛 。 在 他 们 的 努力下,更多重症医师加入了这个队伍,让ICU 成为了一个 温 暖 的 所 在。
王震 开拓创新 做团队的“领头雁”
他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擅长危重患者紧急 救治、困难气道处理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主持 参与十余项学术课题研究,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7项。他舍身忘我、忠于患者,疫情期间长期驻守 科室,加班加点救治危重患者。在发现冠脉左主干 严重狭窄> 70%,放置支架后,他仍然坚持工作。
他勇挑重担、敢于钻研,一力承担科室各项 行政、医疗、教学、训练全面工作,艰苦奋斗, 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他是陆军国家 级综合医疗救治队及野战医疗队骨干、陆军卫勤训 练基地演训考评专家、重庆市卫健委危重孕产妇救 治中心建设考评专家。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 医学科主任王震。
尹永杰 大医精诚 大爱无疆
他醉心建筑,却阴差阳错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他 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救重症患者于生死之间,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救治上不能犯一点 错,更没有下不为例这一说。”他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他带领团队在吉林省内率先开展体外生命支持技 术,其中“ECMO 转运规范与创新:建立区域性疑难 危重症一站式诊疗体系”项目获评全国改善服务医疗 典型。赴武汉抗疫期间,他带领团队应用体外膜肺氧 合(ECMO)技术成功救治 72 岁老人,创造了当时应 用 ECMO 成功救治新冠患者年龄最大的全国记录。
他就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 中心主任尹永杰。
石秦东 一身肝胆为重症 传承创新重人才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他进行了学科初创 阶段的建章立制与各项关键技术的开展,科室获第一批国家 临床重点专科,承担陕西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他 先后开展 5 项新医疗新技术,获新医疗新技术奖 1 项。
他最重视重症人才的培养,誓要做好科室领路人。他曾 参与挽救了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的学生。在胡蜂蛰伤群体 安全事件上,部分患者转入医院 ICU,他带领 ICU 创造了 零死亡的佳绩。他参与武汉抗疫,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重症 新冠大咯血,ECMO 超长带机 88 天的危重患者。
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
李维勤 突破重症关键技术 把责任扛在肩上
“把绝活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他人,把责任扛在肩上。”是他 对老师黎介寿院士的评价,也是他坚持的原则。他突破重症胰腺炎救 治关键技术,建成我国最大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腹腔感染转诊治 疗中心,患者转诊自全国各地,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共6项。
他牵头成立中国重症营养临床研究小组和中国急性胰腺炎临 床研究小组,牵头 12 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是 10 年来全球急性胰腺 炎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有 19 篇论文被 31 个国际指南所引用。 他牵头调查了我国 ICU 肠内营养实施状况,制定了肠内营养不耐受 评分和重症患者喂养流程,经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改善了我国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
他就是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维勤。
汪华学 学术立科 规范发展
他参与创建的重症医学“江淮论坛”已成为国内同行交流的知名学术 品牌。承担安徽省卫生健康委适宜推广技术 2 项,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学科 建设 8 家,为安徽省重症医学规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遇到一个棘手的 危重患者,他一定会第一个冲上去。”他以执着、敬业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 患者与医护人员。从医20余年,他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特别是近10余年来, 他多次参与指导省内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积 累了丰富的抢救危重症患者的经验。2021 年荣获安徽省“江淮名医”称号。
他就是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汪华学。
张丽娜 为重症立心 为生命护航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她曾被媒体 称为“战地玫瑰”, 8 次出征,有需要的地方, 就是她的战场。“重症患者在哪儿,重症医 生就应该在哪里;国家哪里有需要,共产党员 就应该在哪里。”在她看来,唯有坚持专业标 准,练就“十八般武艺“,科学救治,才能把 患者的器官功能保持住,把他们的生命挽留住。
她在国内较早开展重症超声评估与重症脑 监测体系,创建重症颅脑超声与重症治疗培训 课程,培训全国 1 万余名重症医师,2022 年获 评“湖南省卫生健康系统领军人才”“湖南最 美女医师”。
她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丽娜。
邵换璋 让 ICU 充满温度
出生在医学世家,她性格爽朗,爱挑战困 难。在她的努力下,确诊并成功抢救河南省第一例 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者,是河南省引进 ECMO 后, 第一次用于抢救 H7N9 病例,填补了河南省成功救 治 H7N9 患者的空白。
她成立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ECMO 技术 团队,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开展 ECMO 在重症患者 救治中的应用、ECMO 院际间转运等特色技术,让 学科 ECMO 技术水平处于河南省内领先地位。她提 倡做有温度的 ICU,在关怀患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 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她坚持实行 ICU 限制性探视制度, 让患者和家属不留遗憾。
她就是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邵换璋。
尚游 利剑在手 寻找生机
他如临危受命的勇士,身披白衣,手持救命的利剑, 面对生命的危机从未退缩。他能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果 断决策,挽救患者的生命。
他创建了基于临床表型和生物标志物的多维度预警模 型,动态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演变过程,显著提升 了临床诊疗的精准度。他积极探索床旁监测手段,为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治疗提供了有力指导。此外,他还 创新优化了经鼻高流量氧疗、清醒俯卧位等呼吸治疗策略, 推动了我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 科主任尚游。
翁利 将科研用于临床 解决“卡脖子”高端医疗设备难题
“青年医生应该多做一些临床研究,科研是服务于临床的。” 他重视科研,关注医学人文,首次比较了中国与欧洲重症医生 对于临终生命支持治疗的伦理差异,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回家 死亡”现象,为未来临床研究设计、卫生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循 证医学证据。
他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解决国家“卡脖子”高端医疗设备难题, 承担了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项目,作为项目副总技术负 责人,顺利完成了首个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 ECMO 注册批准。
他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ICU 主任翁利。
熊滨 笃力前行 精益求精
他精益求精,只为守护生命防线。他率先在广西建立重症医 学科,经过 20 余年努力,带领团队将科室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领先 的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他披星戴月,只因心中敬佑。他带领团队申报并获批“吸附型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示范中心”“广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研究 实验室”“广西重大传染性疾病重症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临 床以及科研建设平台,获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139”计划培 养人选,促进了学科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区域危重患者救治水平。
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熊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