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是这一群人的 写 照 。 他 们 的 经 历 或 行 为 , 代 表 了 行 业 发 展 方 向 、 社 会 价 值 取 向 和 时 代 精 神 。 他 们 勇 于 开 业 创行业发展新局面,为推动行 发 展 作 出 了 杰 出 贡 献 。 他 们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优秀的医师形象和社会形象,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杰出代表。
陈凯先 让中国人用上 中国原研好药
他说,科研工作者要做“国家需要”的事, 他希望让中国人用上原研好药。2008 年,他联 合多位两院院士署名,向国家建议把“重大新 药创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重大专 项支持下,12 年间累计有 80 多个 1 类新药获批 上市,100 多个 1 类新药进入 III 期临床研究或申 报上市阶段,为我国药物研究从“仿制为主”向“创 新为主”的转变发挥了促进作用。
他带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国家航天员训练中 心开展交流合作,促成了大学研发的中医“四诊仪” 成功应用于欧盟—俄罗斯—中国的国际航天合作项 目“火星 500”计划,受到国际赞誉。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原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
付小兵 致力于战医学研究 铸健康之盾
他是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从医 40 余年,他在战创伤医学、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以 及生物治疗学三大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贡献。 他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带领 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实现在人体再生汗腺获得成功。
他带领团队利用生物 3D 打印技术,在国际上 首先构建出含汗腺等皮肤附件的功能性皮肤。他与 有关单位合作,首先将生长因子应用于战创烧伤创面 治疗。该项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患者超过 8500 万人 次以上。他带领团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修复 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创建“创面修 复科”国家三级学科,使每年超过 3000 万的体表难愈 合创面患者能获得专科治疗的机会。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创新 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全军创伤修 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小兵。
丛斌 为刑侦擦亮“科技眼” 让犯罪无处遁形
他在法医学、基础医学领域获多项创新成果,是中国多 学科交叉医学领域的先行者。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法医 DNA 分子鉴识,尤其是疑难生物检材 DNA 分型技术体系研究及 应用,破获多起疑难案件;他针对复杂死因鉴定国际难题, 研发出复杂死因鉴定技术,破解了此类命案处置中的科学技 术难题,解决了李旺阳、聂树斌等多起影响巨大的疑难案件。
他首次将法医学及法学的理论与技术规范进行系统研究 整合,更新了法医学的传统概念,主编了《法医法学》全国统 编教材,建立了法医法学分支学科。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丛斌。
于金明 精准放疗的领航者 科研成果改写指南
他是让中国放疗从粗放式走向精确、精准的领航者。他开 创性地提出了利用 CT 定位、三维重建,精准确定肿瘤位置以及 周边组织关系的“精确放疗”理念,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肿瘤的立 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学靶区、分子 影像学和基因增敏等一系列国际一流的放疗新技术,破解了“画 准靶区”和“照准靶区”的难题。
他的成果先后修改了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 的肿瘤诊疗指南,研究成果被美国主要学术媒体《ASCO News》评 价为“革命性的技术和突破性的创新”。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王福生 传染病研究方阵领路人
他一生致力于慢性肝炎和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研 究,被尊称为“传染病研究方阵领路人”;他提出了助力慢性乙肝 免疫恢复的“爬坡假说”,推动了儿童慢性乙肝“早筛查、早治疗” 概念的临床转化。他阐明了 HIV 感染诱发 CD4+T 细胞焦亡的新途径, 并创新性地将干细胞、异体免疫细胞用于重症肝病、极晚期艾滋病和 重型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开创了重大、新突发传染病救治的新方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 主任王福生。
贾伟平 多个“首次” 填补糖尿病国际空白
她是中国糖尿病领域的开拓者 ,率先在国内 建立了检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扩展高胰岛素 -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为进一步探讨国人糖尿病病 理生理机制及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建立了标准和 检测平台。她首创了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 理的新模式,为提升基层糖尿病防治效能作出贡献。
她发现 12 个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她研究发 现 CGM 葡萄糖目标范围的时间可预测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的发生,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为制定 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 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
翁维良 心血管的中医卫士
他潜心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 60余年,是中西医 结合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作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 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与团队成员揭示了“血瘀证” 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成果 荣获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他虽已年至耄耋,仍以极高的热情奋战在临床 一线,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在长期的临 床实践中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将活血化瘀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疑难重症的治疗,制 定出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为提高 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 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翁维良。
王建安 创新引领进步 守护心脏健康
守护心脏健康是他的初心,他以创新活力践行初心。为 了减轻主动脉瓣患者手术痛苦,提高成功率,他创造性地发 明了通过球囊扩张法测定瓣环上结构大小的新手术方案,被 誉为“杭州方案”。他发明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新器 械在国际顶尖心血管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两例高难度瓣膜病 介入手术令人叹服,将中国心血管学者的风采带上国际舞台。
为了解决支架精准置入问题,他带领中外多家医学中心和多 顶尖团队开展了数年研究,揭示了与影像学指导的策略相比,功 能学指导的策略可显著减少介入比例,继而可以减少21%支架置入。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 委书记王建安。
黄晓军 突破白血病移植禁区 为患者带来新生
从医 36 年来,他临床和科研两手抓,带领团队突破国际半相 合移植禁区,创建“非体外去 T 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 移植疗法”,使白血病患者亲属成为移植供者的概率由不足 25%上 升至几乎 100%,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 3年生存率从 20%升至 70%,让全世界20余类、70余种血液病的患者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该创新在 2016 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上被称为“北京方案”,这 是全球首次实现半相合移植疗效优于化疗,首次实现半相合与全合疗 效相同,改变了世界半相合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使半相合移植成为 全球一线治疗方案,让全世界血液科学家的梦想——“人人都有移植 供者”得以成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
马骏 骏业无双 仁心济世
他是一位执着的探索者,在鼻咽癌的诊疗领域里,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他深入研究化疗重塑肿瘤免疫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为鼻 咽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增效”理论,如一道闪电划破黑暗, 为晚期鼻咽癌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而他的“减毒”理论,则如一股清泉, 滋润着患者的心灵,减轻了他们的痛苦。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临床救治上,更在于他对鼻咽癌诊疗理念的深 刻变革。他牵头制定了国际鼻咽癌诊治指南,实现了我国鼻咽癌诊疗领域 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 院长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