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荆冰)随着北京城 市副中心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进 入,地处通州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 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拥有 146 年历史的 这家百年老院如何在越来越“卷”的外界环境下, 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让患者满意、 职工满意、政府满意?
在潞河医院院长吴英锋看来,学科建设是医院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然而学科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现阶段医院要保持住城市副中心常见病、多发病、 慢性病诊疗的基本盘,这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通过“两端延伸,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上 下贯通”打造“顶天立地”医 疗服务体系这一“十字”发 展战略,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 医疗队伍,体现公立医院人民 至上、治病救人的属性。
深化学科改革 服务百姓健康
1878 年,美国传教士 江戴德在北京通州开了一 家诊疗所,1903 年正式命 名为“潞河医院”。当时 医院的主要建筑为一幢十 字形小楼。巧合的是,146 年后,以吴英锋为首的潞 河医院把“上下贯通”“两 端延伸”作为医院“十四五” 规划的“十字”发展战略, 矢志为群众提供全方位、 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其中 “上”端的发展内涵,就 在于继续推进器官系统的 学科改革和教学改革。
“比如,在大多数医 院中,心脏冠脉闭塞性病 变患者一部分人搭桥,一 部分人放了支架。究竟是 搭桥好还是放支架更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就 诊的科室,而不是哪种术 式更适合患者的病情。” 吴英锋说,越来越细分的 专业分科将器官系统机械 性地分成相互独立的单元, 容易让医生只专注于本专 业,忽略患者获益最大化。
2015 年起,潞河医院 开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 基础,以疾病为核心”的 学科改革,将原有各临床 科室进行重组,将原有 40 个学科 109 个亚专业整合 为 28个诊疗中心。这种“医 生围着病人转”的医疗服 务模式在提高医疗服务质 量的同时,实现了患者获 益最大化,提高了诊断治 疗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2021 年,吴英锋从宣 武医院副院长升任北京潞 河医院院长,他继续大力推 动和深化学科改革,去年 成功引进了心脏中心主任 和超声诊断科主任两位高 端人才,并作为试点医院, 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指导下, 重启并推进相应的教育教 学改革。截至 2023 年,潞 河医院已经完成“以器官系 统为基础、以疾病为核心” 临床阶段教学大纲和培养 方案的制定,自编讲义已经 成稿。现阶段正选取整合 中心的常见疾病作为范例, 开展试点课程、开设临床 思维选修课的工作。吴英 锋表示,教育教学改革对 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培 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以特色专病发展 谋求“变道超车”
146 岁的潞河医院很长 一段时间内,都是通州百姓 最依赖的医疗机构,学科种 类齐全,学科普遍基础不错, 但是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学科。 在吴英锋的规划中,打造龙头 学科,引领相关学科实现集 群式发展是医院必然的发展 之路。不过他也清醒地认识 到,那需要长期的过程,是“诗 和远方”。目前学科建设应该 在特色专病专症以及亚专科 基础上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 才有可能创建全国知名学科。 所以他一直在着力挖掘和培 养医院已有的特色。
他还记得到任潞河医 院不久,就收到了首都医科 大学校长饶毅教授的信息, 要介绍朋友到动物致伤门诊 就诊,让他对这个“不起 眼”却又特色鲜明的科室留 下了深刻印象;医院疼痛科 主任是超声专业出身,超 声做得出神入化。一改 CT 引导下进行疼痛治疗的常 见手段,使用超声引导, 不但使患者减少辐射,而 且让疼痛治疗更高效,节 约了医疗资源;MMC(国家 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 心)是京津冀的示范中心; 还有儿童黑痣门诊,以及 北中国开展的第一例前列 腺的热消融技术……“我 们在着力发现这些特色点, 并给予全方位培养和支持, 让这些特色专病专症迅速 发展起来,实现变道超车。 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学 科水平会整体提升。”吴 英锋作为血管外科专家, 在专业发展方面正是践行 了这样的学科发展理念。 他在下肢深静脉瓣膜术式 创新、修复再造、设备研发、 队列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诊疗和科研体系。 过去几年间,他和团队收 治了来自 30 个省市自治区 的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患者,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
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促区域医产协同发展
从通县、通州区到北 京城市副中心,随着地域 名称的变迁,潞河医院的 定位也由“区域医疗中心” 向“区域医学中心”转变。 一字之差,是对“医教研 防管”全方位提升的要求, 也承载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创新发展的需求。作为一 家区级医院,潞河医院专 利拥有量一直位于北京市 前列,最多时达到 300多项, 仅次于北医三院。吴英锋到 任后,大力推进专利成果转 化,使之真正服务于患者。 医院单独成立了科技成果 转化办公室,明确科研工作 部、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 科技成果转化办三个相关 职能部门职能定位,各部门 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科研 项目优促计划、经费包干 制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制 度等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科研全链条体制机制不断 创新。2023 年,医院专利 转让和许可的合同金额共 计 401.8 万元,单笔最高转 化金额 120 万元。
2023 年 6 月 25 号,北 京城市副中心医产协同创 新中心在潞河医院挂牌成 立,这是北京地区第一家 医产协同创新的牌子。协 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成果 的转移、转化,概念的验证、 孵化,提供了完整的科技 成果转化链条。通过这个 平台,潞河医院的基础研 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全部涵盖齐全。另外,医 院还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 包括面向企业的三技服务 等,全力给予企业支持, 最终目的是促进创新成果 临床应用转化,为患者提 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扎根入地 加强医联体建设
如果说器官系统的学 科改革和教学改革是潞河 医院发展战略“上下贯通” 中的“上”,深化医联体 建设,则是“上下贯通” 中的“下”,扎根入地, 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老 百姓身边。
吴英锋说,潞河医院 在 146 年的发展中和周 围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 情谊,是乡里乡亲,是抬 头不见低头见的兄弟姐 妹。推动分级诊疗,加强 区域医联体建设是潞河 医院责无旁贷的责任,也 是潞河医院的优势所在。
所以他们与属地 7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 展了片区医联体建设工 作。通过资源共享、人 才下沉、技术帮扶的方 式,以常见病、多发病 和慢性病防治、康复为 重点,拓展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功能,提升医疗 服务能力。
在紧密型医联体方 面,他们以“3+2+1”模式, 践行分级诊疗,助力高质 量发展。医院本部发挥区 域医疗中心优势,做好复 杂疾病、危重症患者救治 工作。老年病医院发挥专 科优势,持续加强老年相 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 时做好安宁疗护病房和医 养结合病房建设,完善养 老服务职能。郎府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主要发挥康复 及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通 过“3+2+1”模式,实现 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 到临终关怀服务的全生命 周期管理。
在专科医联体方面, MMC1+X 覆盖了通州区所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域影像医联体担负起 18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影像网上诊断任务; “心脑同治联盟”成立 以来,已开展近百台“心 脑同治”手术。患者做一 次手术,心脑血管同时得 到保障,避免了患者多次 手术的痛苦。
在京津冀协同之北三 县(大厂县、三河市、香 河县)一体化发展方面, 潞河医院提前布局,争当 排头兵。吴英锋介绍, 2023 年潞河医院已经与 两县一市的主要医院建成 医联体,开通了转诊的绿 色通道,位于香河的潞河 医院医康院区也即将开 业……
人民至上 善待每位来者
“善待每位来者”, 这是吴英锋多次在职工大 会上强调的。“如何让患 者感受更好一点,花钱更 少一点,住院时间更短一 点,满意度更高一点,这 就是竞争的焦点。”“无 假日门诊”虽然在很多医 院已经开展,但是缺乏大 专家出诊依然为很多患 者所不满。吴英锋要求全 院副高级以上专家参与节 假日出诊,医院配套相应 的绩效激励政策。他说, 我希望老百姓来看病的时 候,能看到心仪的专家, 更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据 不 完 全 统 计,2023 年 节 假日期间,潞河医院荣膺 接诊量最多的医院榜单, 达到 42 万人次。配合互 联网诊疗,医院成立网络 服务中心,开通 7*24 小 时电话转接、就诊咨询、 诉求处理等电话服务,通 过专业的解答、耐心的倾 听、全心的帮助,架起医 患沟通的暖心桥。
经过科学运营,降本 增效和内部挖潜, 2023 年,潞河医院日均门急 诊量达历史新高,人均 住院费用和住院日均有 所下降,出院人次增加 1/4,职工收入增长近 20 个百分点,在 2023 年北 京市医疗服务能力管理 综合评价排名中位列第 6 位。自 2018 年起,国家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等级持续为 A 级,真正 做到了百姓满意、员工 满意、政府满意。
“我们这届领导班 子有信心和底气将潞河医 院发展得更好。这是我的 角色和使命,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对得起潞河医院 146 年的历史。”吴英锋 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