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新 是 医 院 发 展 不 竭 的 动 力 。 他 们 对 医 院 有 全 局 性 、 战 略 性 、 文 前瞻性的思考;他们是医院创新化 的 缔 造 者 和 践 行 者 ,以 广 阔 、 科 学 、 创 新 的 理 念 , 引 领 着 医 院 的 发 展 。
马晋峰 创新为帆 引航医院高质量发展
他积极探索医院发展新思路,以超前的管 理理念,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他立志让山西 肿瘤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有与国内、国际同 步的先进医疗技术。
作为管理者,他创新机制,赋能医院整体 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坚持推动智慧医院建设, 以服务为导向,以需求为驱动,不断改善患者就 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 智慧化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勇于担当,高 效落实人才、技术、管理、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 力建设,精心探索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的方法和 路径,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同质化、规范化、个体化 的综合治疗,为肿瘤患者打造“健康生活新希望”。
他就是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马晋峰。
王绿化 提升肿瘤防治水平 跑出医院建设“深圳速度”
他围绕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 心建设目标任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 的使命感,提升区域整体肿瘤防治水平。
他带着队伍南下扎根深圳 7 年,从零开始、砥砺 奋进,填补深圳市肿瘤专科医院的空白,为国家级优 质医疗资源下沉贡献出“深圳样板”,带领医院成功 创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成为最年轻三甲肿瘤专 科医院,先行示范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新征程,顺利推进肿 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跑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 “深圳速度”。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 王绿化。
刘海 勇挑感控大梁 奋斗书写担当
他把责任抗在肩头,用奋斗书写担当。作为全院感 控工作的负责人,在新冠疫情中,他始终在诊疗一线,组 织全院医疗人员直面“医护人员不足、医疗器械短缺、氧 气压力不够”等艰苦条件,制定病区感控制度,细化防护 流程,全方位落实好疫情诊疗方案和应急方案。
他敏思笃行,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作为眼科专家,他 能独立开展复杂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内镜下泪 小管断裂吻合术。每年完成各类复杂疑难的三、四级手术千 余台,并指导专业组的低年资、中年资医师开展手术。
他就是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海。
陈椿 诊疗质量优中有升 内部治理精耕细作
他打破传统诊疗科目壁垒,实施专科建设“宝塔计划”,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水平学科群。在他的带领下,医院 救治疑难危重症能力全国领先,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 续 5 年位居全国前列、领跑全省。
他在管理中打出组合拳,用精益管理“管”出大效益。他 以政策为导向,在耗材精细化管理、DRG 收付费改革、绩效管理、 药品管控等方面精耕细作。他致力改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惠及 群众。他重视打造“有温度”“有速度”的就诊环境,推进智慧 医院建设赋能患者诊疗全过程,为患者提供温馨就诊体验。
他就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
郑兴东 提升救治效率 构筑慢病防线
他带领百年老院续写不凡,首次提出“以疾病为中心”向“以 健康为中心”等“六个转型”的医院高质量发展理念;首次提出“慢 病共管、疾病共治、健康共促”等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九共”模式; 率先提出并创建基于 5G 的院前院中急救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了“上 车即入院”,极大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
他情怀高远,筑牢慢病防线,首创院区联动全科医师培养体系, 在慢病全过程管理和社区医防人才培养上做出突出贡献;首次提出“未 来智慧医院”的建设理念并予以实践,初见成效;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 肺结节患者的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对患者实施一站式诊疗和全过程监管。
他就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
郝峻巍 聚焦学科建设 攀登神经免疫高峰
他聚焦学科建设,注重转化,探索以类 脑智能为特色的脑卒中诊治新模式。他依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着 眼脑科学最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建立了植入 病房的类脑智能医工创新工作室,医工深度协 作,积极开展“以临床需求为主导”的神经系 统疾病脑机接口训练系统研发和机制探索。
他深耕临床,精于科研,不断攀登神经免疫 学高峰。他致力于探索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与 炎症反应独特的发生发展奥秘,以经典的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脑血管病为着力点,探索免疫炎 症干预的新策略,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
戚建伟 破解多重难题 激活医院发展澎拜动力
他勇于创新,将 PESTEL 风险管控模型应用于 医院战略构建中,降低了医院运行的潜在风险。他善 于系统管理,将 ISO9001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理念融入 医院医教研管组织架构的重塑中,从结构面促进了医 院“国考”成绩的持续提升。他精于攻坚克难,破解 医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质量立院、管理治院” 的难点、痛点、疑难点,激活医院高质量发展澎拜动力。
作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曾带领医 疗队逆行武汉,驰援上海,体现了一名党员的担当。
他就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戚建伟。
康明强 架起省市级医院“桥梁” 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他深入一线调研,把准方向,制定“1234”发展战略, 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总目标, 点燃“数智”和“科研”2 个引擎,围绕管理、医疗和服 务 3 个领域,打好质量深化保卫战、科教强化攻坚战、服 务优化突围战、数智转化持久战等 4 大战役。
他注重运营分析,真抓实干,要求问题清单化、清单项 目化、项目责任化。他甘当桥梁,高位嫁接省会医院优势学科, 借力北医,新增 4 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共建 5 大诊疗 中心,使诊疗服务能力再上新高,推动“国考”成绩跃升百余位。 他精准定位大学附属医院功能,注重医学教育,以绩效分配 改革为抓手,激发医教研协同发展新动能。
他就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康明强。
程学新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打造多中心一体化发展格局
他统筹谋划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带领医院重点推 进服务、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为学科发展提供助力。他推 行单病种质控管理,从点到面促进学科建设规范化、专业化; 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科室管理精准到诊疗组和重点病种,以便 补齐学科短板,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他坚持集成化创新路线,做优做强学科,推出“高原造峰” 工作方针,紧紧把握优势学科,与建设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项目相结合,形成学科群优势合力,打造新老院区多中心一体化 发展格局,不断拓宽医疗服务辐射范围。
他就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程学新。
曾国军 创新引领先锋 实现医教研领域质的飞跃
他肩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深厚希望,带领乐山市人民医院航向 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他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引领先锋,加深医院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合作;依托优势学 科,推动血管中心、LEER 模式加速康复医学临床应用中心和肿瘤整合 诊治中心等综合性医疗中心建设;探索 MDT、科研与临床的融合,在医 教研领域实现质的飞跃。他引进华西先进理念,全面推进薪酬绩效改革, 推动单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实施医疗组长负责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医院走在环保与节能的前沿,不断推 进院内 SPD 耗材精细化管理创新和能源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升级等环保节能 项目,大幅节省耗材精细化管理和能源成本,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他就是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曾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