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制度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推行10 年以来,规培制度取得了可观成效,但据公开报道显示,其在具体实施层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从一名法律及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出发,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旨在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平衡规培与工作的关系
笔者认为,针对规培与工作的平衡问题,一方面,应优化轮班制度,设置合理的轮转计划,确保规培生在不同科室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实践机会,同时避免在高压力的科室滞留时间过长。对于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岗位,可以考虑引入12 小时工作制,但也要确保规培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两次长时间工作安排之间一定要安排好充足的休息时间。还可建立轮班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轮班反馈,根据规培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轮班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医院也应关注规培生的心理健康,可设立规培生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高强度工作与规培学业带来的压力。
增加规培生身份认同感
至于规培生身份认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规培生的法律地位,推动立法机关修订相关法律,明确规培生的身份定义,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发展阶段予以正式认可。
其次,规范规培生的合同管理。严格审查医疗机构与规培生签订的培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其中包括培训期限、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奖惩机制、违约责任等。使规培生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义务更加明确化、清晰化。
再次,提供专属身份标识。医院可设计并发放统一的规培生身份标识,如工作证、制服或胸牌等,以与正式的医疗工作者相区分,既有利于患者及家属识别其身份,也是对规培生这一身份的尊重与认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规培生的待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规培生在培训期间可以获得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我国也应该改善规培生的薪资待遇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让规培生这一身份更具有认同感,以吸引更多优秀医学毕业生进入规培体系,也利于减少规培过程中规培生的流失。
满足规培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笔者认为,为满足规培生个性化培训需求,首先,应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可通过访谈、调查了解每位规培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为其定制培训计划,确保每位规培生都能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培养。
其次,应充分利用多元学习资料。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通过大数据可进行模拟病例、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规培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虚拟医疗环境中精细学习和练习,满足不同规培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提供自主扩增学习空间的机会。
最后,应建立个性化追踪监督评估机制:为确保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方案制定后还要跟踪落实效果,可定期对规培生的学习进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个性化与高自由度带来的散漫与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