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是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营养成分后剩余的产物。粪便检验是检验科的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可通过观察患者粪便性状、颜色判断消化系统情况,明确疾病,还可以间接判断其他器官组织状态。当前常见的粪便检验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目视 检验人员通过目视患者粪便性状、颜色等信息,据此掌握其病理状态,进一步为医生诊断与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若患者存在某些疾病,那么粪便颜色、性状等均会有所改变。若患者患有胆道梗阻、阻塞性黄疸、胰腺病等,粪便会表现为白陶土色;若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那么排出粪便则会带有一定黑色光泽;溏便可能是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米泔样便可能是霍乱、副霍乱;稀汁样便可能是急性肠胃炎;鲜血便可能是直肠癌、直肠息肉、肛裂或痔疮;脓血便可能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显微镜检查 医护人员可以借助于显微镜来对粪便样本中的细胞、寄生虫、脂肪残留进行检查,若脂肪残留过多,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胰腺疾病、肝胆疾病、小肠病变等异常情况;若患者粪便样本中发现大量白细胞与脓细胞,则需要考虑是否出现感染性肠炎;如若发现大量红细胞出现在样本中,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存在下消化道出血;若白细胞和红细胞同时存在,则可能是消化道疾病时由于炎症损伤出血,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虽然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明确是否发生寄生虫感染,但虫卵或虫体不会均匀分布在粪便样本中,因此会影响到检验结果。鉴于这种情况,针对寄生虫感染患者,不仅需要开展粪便直接涂片法,还需要使用浓集法、厚涂片透明法、浮聚法、加藤法等手段,明确患者的寄生虫感染情况,掌握寄生虫感染类型,继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出率。
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包含酸碱度反应、隐血试验、粪胆素、粪胆原和脂肪测定等。其中隐血试验是最有意义的化学检查,其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鉴别,此外,各种胃炎、胃溃疡、结肠息肉、钩虫病、药物导致的胃黏膜损伤等也可引起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细菌培养 健康人粪便中可见较多正常菌群,其菌量和菌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粪便中仍可检查到一些病原微生物。此时,需要通过细菌培养等检查方法,如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因此可通过粪便细菌培养,从大量微生物中分辨致病菌,继而完成后续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病毒检验 常见的项目有腺病毒检验、诺如病毒检验和轮状病毒检验,这些病毒都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凶,当婴幼儿发生腹泻时,对这些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可判断症状与病毒感染是否相关,据此制定科学规范的治疗措施。
如果大家需要进行粪便检验,应当注意检查前不要吃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检查前三天停止进食含铁食物,依据医生指示完成取样工作,避免混入尿液或其他分泌物,所取标本应立即送检,尽量不要超过1 h、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污染,保证检验成功率、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