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技术是影像检查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人体组织声学参数进行超声成像,结合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知识。超声诊断技术在各种疾病中有着广泛应用,包括腹腔脏器、盆腔脏器、心脏及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乳腺与甲状腺等,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什么是超声诊断
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人耳听阈上限20kHz 的声波,医用超声波具有多种物理特性,声波穿过不同组织器官时,回声强度存在差异,利用计算机对采集的回声信号进行成像处理,可以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来判断患者有无疾病。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不同科室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超声检查方法,常见的有腹部超声、心脏超声、乳腺超声、甲状腺超声、血管超声、肌肉与骨关节超声、阴道超声、会阴超声等。根据检查特点的不同,超声检查又可分为A 型超声、B 型超声、M 型超声、D 型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不同类型的超声有着不通过的适用范围,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方式。
常用的频率范围
超声诊断常用的频率范围在1~20MHz,不同频率的超声在临床诊断中的适用范围不同。根据频率的高低,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低频超声、中频超声、高频超声。
低频超声 低频超声是指频率在1~5MHz 的超声波。低频超声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皮肤、脂肪,对深部组织器官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例如腹部器官、盆腔器官的检查中。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于各种慢性肝炎逐步发展而来,但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较强,代偿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威胁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低频超声在肝硬化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鉴别肝硬化结节与肝癌,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中频超声 中频超声是指频率在5~10MHz 的超声波,此类超声多适用于浅表器官的检查中。中频超声的穿透性较低,对于浅表组织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对于微小病灶有着更好的成像效果。例如乳腺超声在超声肿块性质判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目前主要是采用BIRADS分类,若超声检查发现乳腺有肿块或结节,医生会根据超声影像对被检查者的病灶进行分类,从而帮助判断病灶的良恶性程度。
高频超声 高频超声是指频率在10~20 MHz 的超声波,此类超声的穿透性最弱,通常是应用于浅表血管、浅表软组织的检查中,但是动力学变化可以较好显示。目前高频超声在眼科、皮肤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有着广泛应用,对于皮肤各层厚度、病变范围、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可以克服传统多普勒检查空间分辨率不高的缺陷,能够改善多普勒的信噪比,更容易检测较慢的血流,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总结
超声诊断技术是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技术,具有安全无创、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优势,目前在临床中获得推广使用,并表现出较好的诊断价值,获得医生与患者的认可。目前超声诊断常用频率范围可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不同频率的超声适用于不同疾病检查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频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