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5-23 总第83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5-23 总第837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7期

发布时间:2024-05-23

呼吸专栏

标题导航

呼吸学科的未来令人心潮澎湃

发布时间:2024-05-23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  阅读: 913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呼吸学科是如此可爱的学科,值得为之付出”“呼吸学科的未来令人心潮澎湃”“呼吸学科拥有无限魅力”。5 月10 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广州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协办的“呼吸青委进校园”活动在广州召开。

十余名呼吸青委、三十余名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的医学生,共同走进广州实验室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一起就呼吸学科的未来、如何做好临床科研、优秀人才是怎么来练成的等话题展开讨论。

1717076862606.png


                                                                              呼吸学科肩负使命与责任

“在我担任学会会长期间,设立青年委员会(青年学组),将呼吸学科优秀青年人聚集于此,让优秀青年拥有更多学习、交流、锻炼的机会。”钟南山院士指出,“呼吸青委进校园”是个一举多得的活动,既可以锻炼青委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让青委们从科研、临床中的佼佼者,向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又可以和地方分会的青委、医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把呼吸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带入地方,还可以让医学生领略呼吸学科的魅力,从而对呼吸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发来视频致辞,他指出,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是多发病,也是各个系统中最为严重和突出的疾病。“呼吸学科担负着特殊的、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一个如此可爱和值得为之奉献、为之投入的学科。”王辰院士说:“呼吸学科正在向着强学科和先进学科迈进,青年人是呼吸学科发展的未来,要让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了解呼吸学科的重要性,喜欢呼吸学科、选择呼吸学科,为呼吸学科积淀更多人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从新冠疫情给呼吸学科带来的挑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呼吸学科重点发力方向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发展策略。

瞿介明教授指出,青委是学科发展接力中的重要一棒,“呼吸青委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希望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到呼吸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能够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从青年医生成长为学科人才,共同把学科建设好,造福人民健康。

“在几代呼吸学者的共同努力建设之下,呼吸学科的发展已从1.0 版,迈入到2.0 版。” 瞿介明教授表示,当前呼吸学科正从大学科走向强学科和先进学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略,科学谋划创新人才的培育体系;也要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借力研究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发力。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时悦教授表示,当前的呼吸学科青年医师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医师生逢其时,同时也肩负重任。他指出,“呼吸青委进校园”是难得的机会,广大青委和青年学生应珍惜交流机会。青委是呼吸学科的优秀年轻一代,更是呼吸学科的未来,南山班的学生更是优秀的医学生,希望以青委进校园为平台,建立学生与呼吸学科的连接,吸引有热情、有理想的青年医学生加入呼吸学科、共同建设呼吸学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锦坤表示,在医学领域,青年学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承上一代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切实影响着刚刚迈入呼吸学科和准备迈入呼吸学科的青年人,是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老中青三代共聚于此,面对面交流,能够充分激发更多青年医学生对呼吸学科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呼吸学科、选择呼吸学科。

热点话题

                                                                            科研与临床是医学发展的一双翅膀

作为医学工作者,有两个翅膀,一个是临床,一个是科研。只有两个翅膀都硬、都强,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只有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青年呼吸学科医师才能迸发超强的后劲,取得更大的进步。青年医生应如何树立科研思维、开展临床研究?

                                                                              科研临床相结合

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表示,表示,临床医学的进步来源于科研,临床医师是科研的主力军,只有临床医生最了解临床的需求,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重要标志是可以发现并解决临床上困难和有争议的问题。所以,医生也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善于对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研究的数据来回答未知和有争议的问题,研究的结果将会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方法,形成新的指南,这是驱动临床医学进步的动力。“有些医生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很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仅作为一人掌握的经验,最多只能帮助该医生获得成长。如果把这个经验用科学实验进行论证、总结,变为科研成果,那么将有可能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陈荣昌教授说。

                                                                                为改善临床实践而进行科研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侯刚教授谈谈及开展胸膜疾病临床研究是源于刚进入临床工作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本科临床实习时,接诊一例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仅通过叩诊、听诊,凭借经验进行诊断性穿刺抽液,医患双方都紧张。另外,他在开展可弯曲胸腔镜技术过程中由于患者胸膜黏连导致取材不佳延误诊断。 侯刚教授围绕着改进胸腔积液诊断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

侯刚教授开展了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系列研究,解决了缺乏恶性胸膜疾病传统超声特征患者活检部位, 选择的难题,使恶性胸膜疾病的超声引导胸膜活检的灵敏度得到提升。

                                                                               从病例中发现科研思维

深圳市人民医院史菲教授表示,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既要有学习能力,又要有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慧眼,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回归到临床中去。史菲教授讲述了一个气促伴意识模糊的病例,单侧下肢肿胀,有新近骨折史,既往糖尿病病史。导致患者呼吸急促的原因是什么呢?肺栓塞?消化道出血?贫血?患者一波三折,最终还是确诊了消化道出血,进行了胃大部切除手术。“这个病例为我们带来一些思考,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时,除了考虑肺栓塞,也不能漏了出血性疾病,既有出血又需要抗凝时,应如何平衡?”史菲教授表示,要想做好临床科研,要有思路,也要有更多的好奇心,可能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经验之谈

                                                                               敢想敢干做好临床和科研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关伟杰教授开始读博时才有了第一篇论文,博士在读至今,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科研成果已是硕果累累。这些硕果是如何“长”出来的呢?

第一,要敢想敢干,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同理,不想发论文、不想在大会上发表报告的研究者,也不是好的研究者。做研究要充分参考前人基础,同时还要抓紧时间敢想敢干,要有极强的自我驱动能力。

第二, 在学生时代要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学生时代看似时间紧张,但远比工作后的时间要轻松、自由,在学生时代,应努力学习,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使得未来的临床工作更加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第三,要有思考的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时代,导师会早早确定论文选题,有人会早早开始准备,也有人会选择在临近的一个月,拿着论文题目,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尽管结果都是完成了论文,顺利毕业了,但匆忙拼凑的论文总会有些遗憾,并且,还失去了一次与科研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作为学生,一是要珍惜进行科研的机会,多进行文献阅读,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制定科研计划,二是要做好时间规划,对未来学习、科研任务有一定的预见性,主动出击。

B5呼吸.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