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3-11-16 总第81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3-11-16 总第813期
返回上层

总第813期

发布时间:2023-11-16

关注

标题导航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好好告别

发布时间:2023-11-16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  阅读: 838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张 玉 辉)与大多数普通孩子不一样, 他们的童年没有课堂,没有和同 伴的嬉戏打闹,也没有兴趣班, 有的是辗转多地、多家医院的治 疗,是遍布针眼的手臂,是恐惧 与迷茫…… 

    当 2 岁的毛毛(化名)无法 进行治愈性治疗回到家乡时,他出现了严重的疼痛,毛毛妈 妈却发现,在当地很难找到开药的门诊和接收孩子的病房, 加上常年住院,毛毛已经对医院和白大褂异常恐惧,一进医 院大门口就开始哭闹。 

    通过熟人介绍,毛毛妈妈找到了河北省沧州市人民 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汝主任。住院后, 毛毛的疼痛得 到了控制,脸上也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在高兴之余,毛毛妈妈无意中一句话引起郭主任深思: “孩子现在是不疼了,回家后该怎么办?”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 3~4 万名儿童肿瘤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血病、淋巴瘤和实 体肿瘤。随着医学的进步,这类患儿中约 80% 都能被治愈, 然而医学并非无所不能,约 20% 的患儿和毛毛一样,每天都 饱受疾病的折磨,遭遇疼痛的困扰。 

    当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无法挽留年幼的生命时, 我们应不应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当孩子承受着 巨大的疼痛时,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 什么?带着一系列疑问,《医师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 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周翾主任医师、河北省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冷和平副教授、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汝主任、河北省沧州 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刘志静护士长。作为医疗、法律领 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用不同方式在孩子生命最后的时光里, 为他们带去了爱和温暖,也让家长们能有机会和患儿好好 告别。

                                                                 为临终患儿打造一个“家”

    将死亡和孩童联系在一起,大抵是世界上最沉重的 话题。 

    近 10 年来,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以每年 2.8% 的速度在 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 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 年,我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8‰,婴儿死亡率 4.9‰。另据“雏菊之家”数据显示:在 所有接受安宁疗护服务的患儿中,1 岁以下占比 24%;5 岁 以下占比 59%;10 岁以下占比 92%。

    与成人不同,儿童所患的疾病大多为罕见病,从确诊 到生命的凋亡时间在数月到数年不等。“我们要做的是为 其提供全程的照顾。”周翾说。 

    然而,在尽了最大努力争取却仍无法阻止病情恶化时, 我们还能做什么?周翾常常为此陷入沉思。2013 年,她申 请到了前往美国圣吉德儿童研究中心学习的机会,并 在在那里了解到儿童临终关怀:不延长生命,也不加 速死亡,只是让患儿在有限的生命中减少痛苦, 提升生活质量。

     “原来死亡还可以这般平静、温暖。”回 国后 , 她多次尝试,终于在 2017 年成立了我国 唯一的家庭式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雏菊 之家设计之初,周翾征集了许多家长的建议,她了解到大 多孩子在临终前都不愿去医院。于是,一间间“与众不同” 的病房诞生了,这里的每个房间都有客厅、餐桌、沙发, 最重要的是有一张大大的床。“这样母亲就可以和孩子 依偎在一起,感受彼此的温暖。”周翾衷心地希望为孩子 打造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

    同时,每个患儿背后的家庭成员的情绪也需要被顾及。 周翾表示,这些患病孩子的人生还未绽放,本应有无限可能, 每天却被疾病折磨,甚至即将面临死亡。 

    “当患儿承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是面临死亡时,作为父 母更是痛苦至极。”周翾表示,有的家长希望不断寻求更 佳的医疗资源治愈孩子;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离世时不愿 接受事实,整日以泪洗面;还有的家长甚至会出现自杀的 念头。

     “对于患儿的亲人来说,他们还有很长的人生路,他 们还要继续前行。”周翾介绍,雏菊之家还向家长提供哀 伤辅导,并陪伴他们度过孩子离世的悲伤阶段。 

    疾病让本就稚嫩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疼痛和痛苦,在孩 子最后的日子里能减缓其病痛是对家庭最大的安慰。周翾 说:“当治疗无效时,患儿的生存质量变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希望患儿在最后一段生命时光里,不只有病痛,还有 爱、关怀和欢笑。”

                                                                把安宁疗护带到患儿家里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 人。与成人相比,儿童舒缓 治疗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郭艳汝坦言,在疾病病程变 化过程中,患儿的身体,认知 可能处于停滞或滞后状态,无法准确表达诉求,且缺乏 专门为儿童研发的症状控制药物或药物剂型,因此工作 开展尚存困难与挑战。    

      几个月前,在门诊中郭艳汝接到一位患儿的母 亲的求助 :“孩子患有脑胶质瘤,但目前的状态无法 来院治疗,医院是否能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当时,郭艳汝正在筹备儿童居家安宁疗护的医 疗项目,但未完全落实。随着越来越多患者找上门来时, 郭艳汝就越发迫切地希望为这类患者提供帮助,于 是不断推进。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医院领导的支持。 同时,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理事杨红冰告诉郭 艳汝,自己和团队同样想为小患者们提供帮助。

     10 月 29 日,“拾光之沧 载孩子回家”儿童 居家安宁疗护项目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启动, 旨在积极探索国内儿童血液病、实体瘤 晚期儿童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为 沧州地区及周边符合条件的肿瘤晚期患 儿提供免费上门的居家式医护团队服务。 日前,刘志静、儿科医生刘方硕、医务社工袁媛为 这名脑胶质瘤小患者完成了第二次上门诊疗服务,期间从居 家医疗、护理,到社会资源对接,医护社团队都一一叮嘱, 收获了患儿家属的认可与感谢。“当疾病无法治愈时,帮助 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我们的使命。”刘志静说。

                                                           儿童安宁疗护不能靠情怀支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国家卫健 委先后三次实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探索安宁疗护体系建设。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儿童安宁疗护仅占整体安宁 疗护需求群体的 6%,但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个 数字仍然令人咋舌。

     “我国儿童临终关怀医院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相对 也少,目前能为患儿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不足20家。” 中国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原陆军总医院肿瘤 科主任刘端祺教授指出,我国儿童安宁疗护尚未形 成统一模式和标准,还需加强探索。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 清华大学 健康中国研究院智库科研主管刘跃华对儿童居家安 宁疗护服务模式表示肯定:“与常规治疗相比,居 家安宁疗护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 担,但目前亟需制定完善且规范的儿童居家照护体系。” 周翾表示,儿童安宁疗护不应是一项公益服务, 靠情怀难以长远发展。期待未来能出台更多相关利好 政策、整合更多社会力量,让更多人愿意投身这项事 业中来。

                                                            1700839497367.png

                                                            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七点建议

    种医疗场景转换后的民事医疗服务行为,存在 诸多风险,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冷和平 给出了以下 7 点建议。

     提供上门服务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入户权,建议通过知情同意书或授权书的方式 来取得患儿监护人的明确授权;第二,提供上 门医疗服务在本质上涉及执业地点变更,因此 需与执业机构签订相关协议,或在当地卫健委 进行备案;第三,安宁疗护上门服务 尚缺乏统一标准和服务内容。建议通过制定上 门服务诊疗手册,和签订上门服务免费医疗服 务合同来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第四, 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消毒问题;第五,在提供家 庭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医护人员会了解到更 多的患者信息,如何保护其隐私、避免信息泄 露同样须形成制度;第六,医护人员的人身安 全问题。建议最少安排两名人员同时出任务; 第七,在脱离医院环境后,药品和器械溯源管 理工作要提前考虑。

A-P003-N10092-1-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