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 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 病。肝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我国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国家,尤以广东、广 西及东北各省(区)最常见。
肝吸虫病主要病因 肝吸虫病的主要病因是进食未煮熟而含 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如麦穗鱼或虾 而感染。
肝吸虫感染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饮 食嗜好密切相关。常见的有生食淡水鱼、虾, 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 染。另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 用盛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甚至饮用囊蚴污染 的生水也可受染。
肝吸虫病常见症状
肝吸虫感染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在 1~2 个月。
轻度感染患者可能无不适症状,也可能 在进食后上腹部有重压感、饱胀、食欲差或 有轻度腹痛,容易疲劳或精神欠佳。
普通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 振、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痛、腹泻。部 分病例显示有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营养不良和水肿等 全身症状。
较重感染者还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 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 状。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 梗阻性黄疸。
严重感染者可急性起病。患者突发寒战 及高热,体温甚至高达 39℃以上。食欲差、 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肝脏增大伴压痛, 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 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 良等。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 时,可出现黄疸及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静 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 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 侏儒症。
肝吸虫病的实验室表现有以下特征:血 常规呈现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轻、中 度增加,可有轻度贫血;肝功能异常,多为 轻至中度转移酶升高,黄疸少见,重度感染 者及有肝、胆并发症者,可引起肝功能严重 损伤;肝吸虫病的确诊有赖于粪便和十二指 肠引流胆汁检查找到虫卵;此外,超声波检 查、CT 和磁共振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 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胆管炎症表现。
肝吸虫病的治疗
肝吸虫感染主要治疗药物有吡喹酮、阿 苯达唑。由于此类驱虫药存在一定的药品不 良反应,服药后需要密切观察。确诊肝吸虫 感染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服用驱 虫药。
轻症肝吸虫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预后 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将加重肝炎的症 状、延长病程,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重度 感染或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出现肝硬化、 腹水或伴有病毒性肝炎时,治疗比较困难, 但经驱虫治疗后,一般情况和肝脏病变也可 好转。 对重症感染并伴有较重的营养不良和肝 硬化患者,应先予以支持疗法,如加强营养、 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待全身情况好转且 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再予以驱虫治疗。
肝吸虫病的预防
预防肝吸虫病的关键是采取一系列措施 来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对肝吸虫病的认知 提高对肝吸虫 病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饮用安全水源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或不 洁净的水。尽量饮用煮沸的水,不喝生水, 同时应防止水源被污染。
做好食品卫生 避免食用未经煮沸或烹 调的淡水鱼、螺类和其他可能感染肝吸虫的 水生动物。避免进食生鱼片、生虾等未煮熟 的食物,食用前应确保食物经过充分加热, 尤其是在肝吸虫病流行地区。
加强个人卫生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 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 接触土壤或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后,避免用 手直接接触生鱼片等食物,避免接触感染者 的粪便和水源。
避免与易感物种接触 对于养殖的动物, 特别是猪、狗等可能感染肝吸虫的动物,进 行定期驱虫和卫生管理,避免与患有肝吸虫 的动物直接接触。
避免污染环境接触 避免接触可能受到 肝吸虫感染的水源、土壤或污水,尤其是在 农田、湖泊、河流等潜在感染源周围活动时。
定期体检 如果居住在肝吸虫病流行地 区或有可能接触感染源,应定期进行健康检 查,若发现肝吸虫病感染,及时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预防措施可以降低 感染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身处肝吸虫病高发区或怀疑自己已经感 染,请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