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镇痛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据国际疼痛协会统计,全世界 1/5 的人经历过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 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 3 亿人正在遭受慢性疼痛,且正以每年 1000 万 ~2000 万的速度增长,疼痛 不只是一种症状,也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10 月 15 日,2023 年世界镇痛日发布会 在中日友好医院举行,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
慢性疼痛病因众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学科。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奠基者韩济 生给出破题之策:“疼痛综合疗护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综合,一是疗护。”
立足自身 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
疼痛学科以慢性疼 痛诊疗为主要方向,在 疼痛综合管理中起着“排 头兵”的作用。
在 2022 年全国医疗 机构中,设置癌性疼痛 多学科合作机制(MDT) 的 占 比 仅 为 37.8%, 主 要集中在三级以上医院, 二级医院不足 25%;有 疼痛科设置的医院占 41.2%,有疼痛病房设置 的医疗机构只有 25.7%, 与患者需求还存在很大 差距。
因此,必须进一步 强化学科建设,尤其是在 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慢性 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
担当核心 建立新型“疼痛科 +”
全国疼痛专业医疗 质量调查显示,2021 年 癌性疼痛住院患者 8 小 时内疼痛量化评估完成 率 为 75.5%,24 小 时 内 疼痛有效缓解率仅为 62.8%。因此,建立全院 疼痛患者的及时、有效 的评估制度,才能尽快 为患者解除痛苦。
韩济生院士表示, 疼痛科应当担负起核心, 建立新型“疼痛科 +” 多学科协作机制和综合 管理体系,提升慢性疼 痛的诊疗效果。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 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 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樊碧发教授表示,提升 疼痛综合管理水平就是 要优化医院内疼痛综合 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 统筹各相关科室,运用 各种诊疗手段及时干预, 缩短患者疼痛时长、缓 解患者疼痛强度。实现 这一目标的基础是提高 全院疼痛评估率,因为 疼痛评估是疼痛综合管 理的启动点。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 科作为全国诊疗中心、 疼痛综合管理的试点单 位,建立了疼痛学科牵 头的“疼痛科 +”疼痛综 合管理模式,联合皮肤、 肿瘤等多个学科,为各 种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完 善的综合治疗。下一步 要充分利用国家远程医 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及 多学科合作机制,进一 步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 积极推动慢性疼痛的多 学科协作机制和管理模 式,更好为患者服务。